田林县者达村:“搬”来好日子 “迁”进幸福园

![]() |
者达新村远山如黛,碧水潺潺。 |
盛夏时节,走进田林县八桂瑶族乡者达村,远山如黛,碧水潺潺,红墙蓝顶的楼房鳞次栉比,太阳能路灯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糖料蔗田翻涌绿浪,芒果地里挂满青果,卫生室、文化戏台、篮球场一应俱全——曾经那个破烂不堪的穷窝窝,群众守着贫瘠的土地靠天吃饭,如今已蜕变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幸福家园。
“挪穷窝”:从“忧居”到“优居”的安心跨越
很难想象,十年前的者达村只是瓦村水电站库区腹地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住的泥瓦房,墙体开裂、屋顶漏雨是常态;通屯路是一条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以前大家都住在破破烂烂的泥瓦房里,当时村里好多青壮年连媳妇都娶不上,那日子别提多糟心了。”村民谭保志回忆起10年前者达屯的“旧貌”,不禁连连摇头。
2015年底,者达村启动整村搬迁工程。为了打消村民搬迁疑虑,在八桂瑶族乡党委、政府的统筹下,村里承诺搬迁补偿款优先发放、新房地基提前平整,由党员干部率先签订协议,带头拆除旧房;施工方加班加点赶工期,仅用两年建成水电齐全、设施完善的者达新村。
“新村和老村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村里房子排列整齐、邻里之间通道宽敞干净、文体活动设施配套齐全,水通了、灯亮了、路直了、家靓了……”者达村党支部书记覃上高介绍,不到两年的时间,127户群众全部搬进了新建的者达村,村民生活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换穷业”:从“单一种”到“多元赚”的增收密码
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为了让村民“稳得住、能致富”,者达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围绕库区资源禀赋,探索出“传统产业提质、特色产业扩面、新兴产业增效”的发展路径。
糖料蔗是者达村的老本行,过去蔗农靠天吃饭,缺乏种植、管护技术,导致产量低、收益少。为此,村里牵头成立合作社,与田林县和平糖业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引进优良蔗种、统一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单产、糖分和生产效益。
“10年前,我们以零散种植甘蔗、玉米、稻谷为生,无规模化产业,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全村群众都发展了糖料蔗、杉木、马尾松等产业,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不少人都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好......”糖料蔗种植大户岑贵才开心地说。
据驻村第一书记农俊介绍,近年来者达村推行“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通过村集体合作社生产,引导群众发展糖料蔗、杉木、芒果、葡萄、火龙果、水果笋以及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将以前的零散种养整合成连片种养模式,有效促进农户增收致富。2024年,者达村群众种植杉木面积已达8000亩、糖料蔗1800多亩、八渡笋1500亩、松树1200亩,养鸡40000羽。
“润心田”: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精神升华
搬迁后,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苍蝇蚊子满天飞。”村民韦志军指着门前的小花园说,“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建了垃圾池,修了排洪沟,装了太阳能路灯,有分类垃圾桶,我们还自己种花种菜,房前屋后都是景!”
在县、乡党委政府的统筹部署下,者达村坚持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将6个自然屯实行分区而治、科学推进,并利用党员大会、群众座谈会、工作部署会等各类会议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80余次,入户发放宣传单、倡议书等10000多份。同时,村里还积极引导群众利用自家住宅门前的闲置花圃四季轮种玉米、蔬菜、瓜果、小花小草等进行点缀,让村民从“要我干净”变成“我要干净”,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为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者达村推行“五个统一”方法,倡导简朴节约的社会风气,抵制歪风陋习,促进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有效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培育文明乡风。为了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桌椅,常态化开放书屋,在广场定期放映公益电影;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身边好人”评选,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组织村民山歌队,把党的政策、文明新风编成山歌传唱。者达村荣获2023年百色市“移风易俗”示范村、“乡风文明”红旗村。
如今的者达村,青山环抱、绿水依流,红墙蓝顶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文化戏台传来孩子们嬉闹的笑声,成片糖料蔗田绿叶随风起伏——一幅“组织强、生态美、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蒋宗龙 黄学名)
来源:田林县委宣传部
![]() |
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课活动。 |
![]() |
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基地。 |
![]() |
农户正在采收火龙果。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