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江州区:“银邻”管家 守护“夕阳红”

晨光初照,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州镇板备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国晶像往常一样推开廖和勤家的门,熟稔地问候:“阿公,昨晚睡得好吗?煮粥了没?今天身体怎么样?”77岁的廖和勤长期独自生活,是李国晶心里牵挂的独居老人。
这样的晨间探访,正是江州区“银邻”管家服务团队的日常缩影。
板备村作为“十三五”自治区级脱贫村,近年来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70岁以上老人达205位。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多,留守老人数量逐步增加,生活照料与情感关怀需求愈发迫切。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是检验学习成效的“试金石”。今年以来,江州区将作风建设作为破解民生难题的关键抓手,瞄准留守、独居老人养老痛点,在板备村试点推出“银邻”管家服务机制,通过“支部牵头+结对守护+全链服务”模式三维发力,为留守、独居老人送上贴心服务。
支部牵头,从“散兵”到“团队”的暖心集结
如何让留守、独居老人“小事有人管、急事有人帮”?板备村以党建为引领,由党支部牵头,整合“两委”干部、驻村干部、村医、网格员、公益性岗位、志愿者等力量组建“银邻”管家服务队,构建起“党员干部+专业力量+邻里互助”的服务体系。
“银邻”管家服务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展所能。由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任“总管家”统筹全局,驻村干部变身“收集员”,依托入户走访精准对接需求,公益性岗位人员化身“流动观察员”,日常留意老人生活状态,第一时间反馈异常情况,村医则发挥专业优势出任“健康顾问”定期问诊。从政策落实到生活琐碎,从健康监测到情感慰藉,“银邻”管家用“熟人优势”打破服务壁垒,为独居老人织就一张有温度的守护网。
结对守护,从“粗放”到“精准”的服务升级
服务要落地,先得摸清需求。村党总支部对辖区70岁以上低保、失能半失能、患慢性病的重点老人全面摸排,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按困难程度和健康风险标注红黄蓝“关怀等级”。遵循“距离近、关系近”原则,每位“银邻”管家认领2-3名独居老人,明确每日登门、生活代办、应急响应等12项服务内容。
针对独居老人“突发状况难发现”的痛点,团队推行“早登门+晚望灯+云监测”守护机制。早上,公益性岗位人员在日常清扫、公益服务时顺路登门,查看老人起居与精神状态。入夜后,邻居接力守望,若老人七点半仍未开灯,便上门查看,发现异常及时反馈。此外,在征得老人和家属同意后,团队借助南网在线小程序每日查看电表数据,若长时间无变动便第一时间上门,筑牢安全防线。这一举措实施以来,“银邻”管家已及时处置老人突发不适等情况7起,解决生活难题40余件。
“以前各过各的,现在大家都有了‘守望意识’。”板备村党总支书记杨国柳感慨,“银邻”管家不仅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更让村里的人情味浓了,矛盾纠纷少了。
全链服务,从“日常”到“专业”的健康护航
“阿婆,您这腿痛又犯了,记得少走动、多休息。”板备村村医蓝元余一边嘱咐95岁独居的黄志权阿婆,一边在小本子上详细记录。“银邻”管家的服务不只是“敲个门、问声好”那么简单,更延伸至健康守护。村医每月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测心率,记录健康状况,遇不适及时诊治或协助转诊。目前,团队已为全村老人建立487份健康档案。
为提升服务专业性,江州区联动板备村后盾单位崇左市妇幼保健院开展“银发义诊”,专业医护人员带着便携设备进村入户,为老人提供多项指标检测,让老人足不出户掌握健康动态。今年以来,已累计为340余人次老人提供免费体检。
“以前外出务工总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现在有了‘银邻’管家帮忙照看,我们在外工作心里踏实多了。”在广东务工的卢国流,说起“银邻”管家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截至目前,江州区已陆续组建“银邻”管家队伍118支,开展服务160余场次,覆盖老年群体超4000人次。从“早登门”的问候到“晚望灯”的守望,从村医的药箱到专业的义诊,“银邻”管家们用脚步串起关怀,让“夕阳红”更添暖意。
“小结对”凝聚“大温情”,“微服务”传递“大关爱”。下一步,江州区将聚焦老年群体需求,持续深化“银邻”管家服务模式,拓展内容、提升质量,以更贴心的陪伴、更暖心的照护、更安心的保障,让“银邻”管家成为更多老人的“贴心依靠”。(吴惠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