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代表履职解难题 科技赋能“甜”产业

在广西大新县榄圩乡新球村,1.1万亩甘蔗田不仅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钱袋子”,更是支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种植模式带来的水资源浪费、肥料利用率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如同“紧箍咒”般制约着产业效益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如何打破瓶颈,让这一“甜蜜事业”焕发新活力?新球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立足职能定位,组织驻站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察实情、谋良策,将推广甘蔗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履职重点,用科技为产业升级插上翅膀,让“甜蜜事业”真正甜到了村民心坎里。
今年4月,工作人员在采取滴灌种植的甘蔗地里查看蔗种发芽情况。大新县榄圩乡政府供图
深调研、聚共识,找准产业升级“金钥匙”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必先找准症结所在。2024年初,榄圩乡组织部分村支书、人大代表及种植大户赴邻近的江州区,专题考察学习甘蔗水肥一体化技术。考察团带回的不仅是先进经验,更点燃了新球村破解产业困局的希望。新球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将解决甘蔗产业发展难题列为年度重点履职项目,一场旨在推动产业升级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驻站代表们深知,要让技术真正落地,必须摸清家底、找准痛点。他们放弃休息时间,顶着烈日多次深入蔗田,踩着泥泞走访农户,与种植大户算成本账、聊种植难题、听发展诉求。“浇水全靠天或者大水漫灌,水跑了不少,甘蔗却‘喝’不饱”“肥料撒下去,到底有多少被吸收了心里没数,有时候多了烧苗,少了又不够”“雇人浇水施肥,一天工钱不少,忙活一季下来,人工成本占了大头”……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蔗农们的无奈,也让代表们对产业症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经过系统梳理,水资源管理粗放、肥料施用不精准、人工依赖度高三大核心问题浮出水面。
“考察时看到江州区的蔗农用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水管铺到地头,按一下开关,水和肥就能精准送到甘蔗根部,省了不少事,产量还高。我们村的甘蔗要想提质增效,这技术必须引进来!”在联络站组织的专题讨论会上,一位驻站代表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经过多轮论证,进站代表们形成共识:推广甘蔗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综合效益的“金钥匙”。
技术员进行滴灌布管道。大新县榄圩乡政府供图
破疑虑、解难题,打通技术落地“中梗阻”
新技术推广,难在让群众从“要我用”变为“我要用”。起初,不少蔗农心里打鼓:“这技术听着洋气,真有那么好?”“一套设备下来得花不少钱,万一没效果怎么办?”“我们年纪大了,学不会复杂操作咋整?”面对种种疑虑,新球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没有退缩,多管齐下推动技术走进田间地头。
为了让蔗农真正了解技术,联络站组建了一支由人大代表牵头,农技专家、村干部、志愿者参与的宣讲队伍。代表们带着宣传册、拿着示意图,走进村屯农户的院子里、来到蔗田的田埂上,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这技术就像给甘蔗‘打点滴’,水和肥按比例配好,直接送到根部,不浪费、吸收快。”他们算清“效益账”:传统种植一亩地浇水施肥要3个人忙活大半天,用了新技术1个人1小时就能搞定,既可以减少水肥量流失,也可以提高产量,通过宣讲、答疑,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慢慢扎根。
联络站精心组织了现场观摩会,在试验田边架起设备,让农技专家现场操作演示。当看到清水和肥料通过管道均匀地渗入土壤,直达甘蔗根系,不少蔗农围上来仔细打量。“你看这管道埋得多浅,不伤根;这开关一拧就动,咱老年人也会用。”一位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老农摸了摸管道,连连点头。亲眼所见的效果,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不少蔗农当场表示:“这技术确实好,我们也想试试!”
推广过程中,联络站始终把群众的顾虑放在心上。通过代表接待日、日常走访等机制,收集到“设备投入高”“后期维护难”等意见后,驻站代表们第一时间向乡党委、政府和农业服务中心反映。在代表们的积极推动下,乡党委、政府专题研究解决方案:向上争取到项目资金补贴,降低农户初始投入;组织技术人员成立服务队,负责后期维护;还探索出“农户自用自管+集体统一协调”的管护模式。
群众在给甘蔗进行施肥管护。大新县榄圩乡政府供图
树标杆、促扩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是新球村推广新技术的稳妥策略。在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建议下,村“两委”决定用村集体经济资金“打头阵”,打造81亩核心示范区。代表们全程参与选址、规划、建设,协调解决土地流转、设备采购等问题。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水井泵房建起来了,输配水管网铺到了田间,智能控制系统安装到位,一个标准化的示范区初具规模。
为了让示范区真正发挥作用,联络站邀请农技专家定期驻点指导,人大代表们也成了“田管家”,每天到示范区查看甘蔗长势、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生长期,示范区的甘蔗明显比周边传统地块的高出一截,茎秆更粗壮、叶片更翠绿。经初步测算,示范区亩产预计能从传统种植的5吨左右提升至7-8吨,每亩年产值保守估计增加1000元以上。
从深入调研到技术落地,从试点示范到逐步推广,新球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用实干诠释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初心。正如榄圩乡副乡长许康平所说:“新球村的实践证明,科技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人大代表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我们将总结经验,让更多蔗农享受到科技红利,让这‘甜蜜事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出更多硕果。”如今,行走在新球村的蔗田间,一条条黑色的管道在阳光下泛着光,不仅滋养着茁壮成长的甘蔗,更孕育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梁桂花、王睿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