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朵金花”蓄势竞逐南凭高铁

天刚蒙蒙亮,两台线路捣固车的轰隆声已在南凭高铁崇凭段的线路上飘荡。这对80吨重、30多米长的“钢铁巨鲸”,正摇头摆尾地在群山间穿梭。它们便是南凭高铁的“专职护师”,别看体型壮如猛犸,机械臂却能像绣花针般精准,给轨道道床“诊疗”时误差绝不超过毫米,说是“钢轨上的精雕大师”也毫不夸张。为了让这条边疆高铁早日通车,这对大家伙已连轴转了两个多月。
“瞧见没?前面就是凭祥东站,再往前一步就踏出国门咯!”大机司机杨瑶稳稳停下车,语气里藏不住期待。“过不了多久,高铁地图上这颗边疆明珠就要亮起来啦!”大机司机覃倩在一旁接话,眼睛亮晶晶的。“等通车了,我第一件事就是去国门打卡!”“算我一个!”“带我一个!”话音刚落,七道身影陆续下车,在朦胧晨光里像七只轻盈的雨燕,扑棱棱散开忙碌起来。她们就是柳州工务机械段女子大机组的“七朵金花”,平均年龄才24岁,却早已是八桂大地上的“铁道神医”,在钢轨间绣着新时代铁路女工的青春画卷。
“第一次碰特殊曲线输入时,手心的汗都能养鱼。”二号位党员操作手黄丽银说起今年6月在龙州站的经历,故作夸张打趣地说,脸上都笑出了两个梨涡。当时面对罕见的曲线参数,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像一群调皮的小蝌蚪,把她晃得脑子发懵。“就像学游泳时突然没了教练的手,紧张中有点小兴奋。”黄丽银说。
关键时刻,师傅师晓辉的声音从对讲机里飘来:“别急,先看曲线弧度,再对参数表,就像给钢轨量腰围。”在师傅的“远程导航”下,黄丽银不仅顺利通关,还发明了“曲线画像记忆法”——把抽象的参数变成笔下的几何图。如今再复杂的曲线,她都能轻松搞定,成了二号位的“定海神针”。这样的成长故事,在“金花”们的日常里,就像钢轨上的道钉,密密麻麻却颗颗扎实。
“来咯来咯!毫米级挑战赛开赛!”每天开工前,大机组的“课间操”总能点燃气氛。“我先来!今天手感爆棚,冠军预定!”袁婷莉瞬间能量拉满,抢先站到操作台边。这个班组独创的小游戏,把枯燥的参数控制变成了“钢轨绣花大赛”——谁能把轨道误差掐在0.1毫米内,就能收获一朵手写的“技能小红花”。
正是这般“边玩边练”,让姑娘们在崇凭段的“魔鬼线路”上底气十足。这段81.522公里的铁路,70%都是桥隧相连,轨道精度要求堪比“在头发丝上刻花纹”。可“七朵金花”驾着大机穿梭其间,捣固、精测、调整一气呵成,活脱脱把钢轨当成了绣绷,绣出了一条精准如尺的边疆动脉。
眼下的八桂大地,热得像间巨型桑拿房。南凭高铁穿过南疆腹地,施工现场更是闷热得能拧出水。杨瑶和覃倩在车前查线路,汗珠顺着脸颊滑进安全帽带,睫毛上都挂着水汽,眼神却比钢轨还亮;三号位梁晓兰像颗小陀螺,围着大机转个不停。“今天咱比步数!看谁先破万!”“来就来,我这‘铁脚板’可不是白练的!”话音未落,三人的身影已跟着大机向前“漂移”,在发烫的石砟上踩出一串串轻快的脚印。
“咱‘七仙女’这BUFF叠得,简直开了外挂!”技术员林升每天在群里发TQI施工数据时,总忍不住为姑娘们点赞,“线路班的男同胞可得加把劲,不然要被‘金花’们甩出身后咯……”
当夕阳给钢轨镀上金边,收工后姑娘们的工装沾着油污,汗渍晕成一朵朵“地图花”,脸上的笑容却比晚霞还灿烂。就像她们常说的:“钢轨有温度,青春有力量,咱们的故事才刚起头呢!”(吴成义、韦武坪、罗达柯)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